特稿:中国战“疫”五字诀******
新华社北京1月11日电题:中国战“疫”五字诀
新华社记者
踏上返乡旅途的人们期盼着与亲人久违的那个拥抱。“烟火气”在升腾,“消费热”在回归,“忙碌劲”在增长。
中国战“疫”三年,曙光就在前头。
三年抗疫,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因时因势不断优化调整疫情防控措施,团结带领中国人民稳扎稳打、步步为营,打出“抗、防、统、优、常”组合拳、整体战,一路赢得战略主动。
抗,是勇毅担当,上下同心;
防,是科学精准,汇智聚力;
统,是统筹全局,高效有序;
优,是因时顺势,优化调整;
常,是回归常态,久久为功。
五指成拳,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一以贯之。
疫情尚未远去,大考仍在继续。中国正走过艰难时刻,希望之光照亮未来。
“抗”: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
清晨,武汉江畔,户部巷里。欢声笑语间,热气腾腾的热干面端上桌。
“面里有黄鹤楼的味道、家的味道。”武汉人赵磊常来“过早”。
赵磊和1300多万武汉人深知,今天这样的安逸是怎样一场惊心动魄的保卫战换来的。
不论“抗疫”,还是“抗战”“抗洪”“抗震”,中华民族历经磨难,仍奋勇向前。灾难面前,亿万人的勇毅担当、众志成城凝结在一个“抗”字中。
在武汉天河机场,湖北省武汉市第一医院医护人员为广东第14批援鄂医疗队送行(2020年3月23日摄)。新华社记者 陈晔华摄
“抗”,有“主心骨”。
三年前,疫情突如其来。面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生命重于泰山!只要是为了人民的生命负责,那么什么代价、什么后果都要担当。
“以非常之举应对非常之事”。中共中央实施集中统一领导,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中央政治局召开数十次会议研究决策,领导组织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大会战。
果断关闭离汉离鄂通道,遏制病毒扩散;以世人惊叹的速度建设专门医院、改建方舱医院;争分夺秒提升防控救治能力,提升科学战“疫”本领。中国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
各方闻令而动,各就各位。14亿多人水不停、电不停、供暖不停、通信不停、物资供应不断、社会秩序不乱。东方大国顶住了疫情最凶猛的冲击。
“抗”,是举国同心。
如果说人们与挺身反抗“命运的暴虐”的哈姆雷特共情,为扼住命运咽喉的贝多芬动容,他们也一定会对中国人在百年疫情面前迎难而上、奋起抗争而赞叹。
“我必须跑得更快,才能从病毒手里抢回更多病人。”身患渐冻症的时任武汉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踩着高低不平的脚步,在病房里穿梭。与张定宇并肩作战的广大医护人员,被称为新时代中国“最可爱的人”,一些人不幸染病,因公殉职。
中国9000多万名中共党员参加到抗疫中。志愿者驾车“逆行”十几个小时为武汉医护人员送餐;数万名建设者奋战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地不分南北,人无论老幼,危急时刻,遍地英雄。
从小熟知“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的中国人坚信,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
2020年2月17日拍摄的武汉体育中心方舱医院。新华社记者 肖艺九 摄
“抗”,是命运与共。
一个曾供职于西班牙通讯社的记者写道:拉丁美洲等地区收到的每两剂疫苗中就有一剂是“中国制造”。
作为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中国在自身疫情防控面临巨大压力的情况下,尽己所能为国际社会提供援助。截至目前,中国已向34个国家派出医疗专家组,向12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超过22亿剂新冠疫苗。
中国从未制造“信息黑洞”,第一时间向世界通报疫情信息,第一时间发布病毒基因序列,第一时间公布诊疗和防控方案,毫无保留同各方分享防控和救治经验。
面对全人类共同的敌人,信心和团结比黄金还宝贵。
在中国疫情最严重时,俄罗斯飞机载着救援物资飞抵武汉,巴基斯坦捐出全国医院库存口罩,蒙古国向中国捐赠3万只羊,世界各地著名建筑点亮“中国红”祈福,这些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
“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中国“抗疫精神”彪炳史册。
“防”:14亿人筑起“钢铁长城”
“出门三件宝:手机、钥匙和口罩”,“勤洗手、勤通风、少聚集”,核酸检测,健康码行程码……当西方人还在为是否应该戴口罩争论不休时,一个“防”字已成为每个中国人的自觉。
“防”,意谓未雨绸缪、防微杜渐、主动作为。“立足于防、立足于早、立足于快”,是中国一次次与病毒交锋后获得的宝贵经验。
中国地域广阔、脆弱人群数量多、地区发展不平衡、医疗资源总量不足,特殊国情加之毒株持续变异,让“防”在战“疫”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2021年1月6日,科兴中维的工作人员检查自动西林瓶包装线上新冠病毒灭活疫苗标签。新华社记者 张玉薇 摄
“防”,固在“人民防线”。
三年来,中国人“自觉扫码”“就地过年”“居家隔离”,配合国家防疫。
每一次变异毒株出现,网友都会分享专家建议、抗疫“民方”;“共享药箱”“共享物资”等邻里互助方式尽显浓浓中国人情味。
一些自觉防疫凡人小事至今仍令人感动:完整“复盘”行程轨迹配合流调的北京“西城大爷”;选择留在自驾车内隔离,防止疫情社区传播的“密接者”们;把N95口罩等防疫物资送给“快递小哥”的居家老人……
宣传防疫政策和知识,推进疫苗接种,组织核酸检测,分配防疫物资……400多万名城乡社区工作者日夜奔忙,社区网格员“建档立卡,不落一人”,构建起牢固的社区防线。在城乡防疫一线奔忙的“疫情防控志愿者”,成为一道令人印象深刻的风景线。
超过2600家社区医院、近60万所村卫生室,近百万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分级分层、有效协同,不断织牢织密的公共卫生体系让“人民防线”更有底气。
英国《经济学人》杂志指出,中国防疫为世界提供三大经验:与公众做好沟通、想方设法遏制病毒传播速度、医疗体系做好充足准备。有关经验和成果在许多受疫情影响国家正得到有效运用。
北京站工作人员在候车大厅进行消杀作业(2020年6月18日摄)。新华社记者 陈钟昊 摄
“防”,贵在科学精准。
“别了,行程卡!”去年底,无数网友截屏告别。也有网友笑言,“最好不要再见”。
曾提供查询服务超过890亿次的“通信行程卡”,随着防控政策的优化调整正式下线。这个在疫情防控中起到巨大作用的“数字流调”方式,是中国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一个缩影。
第一时间建立“联防联控”机制,秉承“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依法科学、分级分类”的防控原则,推进具有中国特色的“群防群控”机制,中国的防疫政策科学、精准。
内蒙古额济纳旗短短两周就斩断了德尔塔变异株社区传播链,这得益于快速流调、风险分类等系列精准施策。
从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到科学划定中高风险地区和管控风险人群;从推广“抗原筛查、核酸诊断”监测模式,到“应检尽检”“应隔尽隔”“应治尽治”“应管尽管”……不断提升分区分级差异化精准防控水平,让中国顶住了多轮疫情的冲击。
构筑全人群免疫防线,是科学防疫最安全、有效的方式。
疫情暴发后,中国即加紧推进疫苗研发。2020年底,中国首个新冠病毒疫苗附条件上市。
中国大力推行疫苗全民免费接种。在一些城市,防疫人员上门“点对点”为60岁以上老人接种疫苗。
截至2022年底,中国累计接种新冠疫苗逾34.6亿剂次,疫苗全程接种率超过九成。
三年来,中国积极评估现实,动态调整防疫政策,主动、科学、有序的政策凸显“实事求是”。
“统”:防疫、发展有机联动
防控、发展能否兼顾?这是各国都要直面的一道难题。
三年战“疫”,中国做到了疫情不失控、经济不失速、安全不失守,一个“统”字必不可少。
“统”,是在两难、多难困境下,对当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的通盘考虑。
在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一汽-大众华北基地,车辆在生产线上等待装配零部件(2022年6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然 摄
“统”,是统筹兼顾。
2022年夏,开工不到三年的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第100万辆整车下线;2023年新年伊始,西安比亚迪草堂工业园内千人作业的汽车总装生产线忙碌有序。企业在加速赶订单,外商继续投下对中国的“信任票”,中国经济脉动持续增强。
这是三年来中国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
2020年初,脱贫攻坚进入“冲刺”阶段。当时,中国尚有551万农村贫困人口,52个贫困县,都是难中之难、贫中之贫。西方一些观察家断言,中国要在原定时间脱贫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2022年初,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成功举办。此前的东京奥运会曾因疫情延期。
如期脱贫、冬奥履约,中国做到了。
“如果疫情应对也有金牌,中国应该得到一枚。”参加北京冬残奥会的比利时运动员勒邦说。
中国推进金融、外贸、外资、投资、预期稳定,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保基层运转。战“疫”三年,“统”字贯穿其间。
疫情暴发后的第一个春天,云南普洱37名工人乘坐大巴车回福建复工。这趟由政府对接的包车之旅往返5000公里,“从家门口到企业”,既降低感染风险,又助力企业早日复产。
2022年上海战“疫”时,产能30%出口欧美的一家汽车零部件头部企业,约1200名员工“吃住在工厂”,优先保障急单、出口单。
得益于三年的高效统筹,中国有效应对五波疫情冲击,保持了4.5%左右的年均经济增速,明显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西安一家医疗器械企业的工作人员在生产抗原检测试剂(2023年1月4日摄)。 新华社记者 刘潇 摄
“统”,是“全国一盘棋”。
“北京”“湖南”“四川”“山东”……在中国的许多新冠救治医院,医护人员防护服背后写着各省区市的名字。
哪里疫情吃紧,哪里就有全国范围调集的最优秀医生、最先进设备、最急需资源。
战“疫”三年,中央统一指挥、统一协调、统一调度,各地区各方面各负其责、协调配合,“集中力量办大事”优势充分体现。
统筹下,石化企业转产口罩,防疫物流开辟“绿色通道”,全国统一通行证足量发放,外贸企业“白名单”助力“固链”“稳链”……战“疫”各方协同作战。
统筹下,多措并举稳岗位、保就业、促创业,重点保障高校毕业生和农民工等群体。发展路上,“一个都不能少”。
在中国,疫情防控、经济社会发展从来不是“选择题”。《华尔街日报》等外媒普遍关注到,中国一方面严格防疫,另一方面修复经济。
“无论如何,中国和世界其他地区一样,会逐渐走出新冠疫情的阴影,世界最终将受益于中国经济的复苏。”美国福布斯新闻网文章说。
“优”:因时因势的防疫“突围”
8日清晨,上海浦东机场迎来三年来首批“入境不隔离”航班。
李先生举着欢迎横幅,在到达大厅等待女儿。“三年没见了,一天都不想耽误。”
团圆故事背后是中国疫情防控政策的不断优化。
这是2022年12月24日拍摄的北京市西城区广安体育馆简易发热门诊。新华社记者 张晨霖 摄
“优”,是审时度势。
社会普遍期待的第十版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诊疗方案近日印发。
不再要求病例集中隔离收治;在临床分型中取消普通型、增加中型;完善中医治疗相关内容……增减之间,“优”字彰显。十版方案,每一版都是一次优化。
三年来,中国战“疫”曾经历突发疫情、应急围堵、全方位综合防控、“科学精准、动态清零”等不同阶段。疫情不断演变,中国“打法”也随之变化。
去年底,中国迎来防控措施优化调整的重大窗口期。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
“病毒变弱了,我们变强了”——当奥密克戎病毒致病性减弱,全人群疫苗全程接种率提高,中国防控经验日益丰富时,这个结论显而易见。
在中国生活了20多年的美国作家马意骏认为,优化疫情防控正当其时。
“优”,需要坚实基础。
药企车间机器轰鸣。2022年12月,抗原检测试剂日产能由月初的6000万人份迅速扩产到1.1亿人份,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两类解热镇痛药的日产量提升超过4倍。
中国不断优化配置医疗资源,保证公众的药品供给,增加医疗设施。
三年间,中国通过完善分级诊疗救治体系,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力建设,增设发热门诊,增加定点医院重症病床、ICU以及相关救治设备与物资,医疗机构、医务人员的疫情防控和处置经验、能力不断提高。
数据显示,截至去年12月25日,全国重症医学床位总数超18万张,较十多天前增加3.1万张,增幅超过20%。全国储备“可转换ICU”床位超10万张,增幅超过26%。全国平均看,去年底,重症床位尚未达到80%占用的临界线。
2023年1月7日春运启动。这是当日旅客和乘务员在G1373次列车上拿着新年装饰品合影留念。新华社记者 王翔 摄
“优”,成效不断显现。
三年来,中国从未放弃保护人民免受病毒侵害,无论他们是新生儿还是百岁老人。
尽管人均医疗资源、医学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差距,但全球范围看,中国新冠病毒感染的重症率、死亡率都是最低的。
蓄势待发的商业机会正蓬勃涌现。从沿海到内陆,多地外贸企业组团包机“出海”寻求商机。
“能再听到中文,感觉真好!”赶在欧洲人过平安夜前收获满满订单的江苏太仓招商小分队,至今还记得,在法雷奥集团公司巴黎总部,法国的商业伙伴向他们打招呼时脱口而出的这句话。
在投资者和分析师看来,中国迎来了“前景更加光明”的一年。中国经济出现更快、更强反弹的可能性越来越大。
德国《焦点》周刊网站刊文指出,德国将从三方面受益于中国的疫情防控转段——来自中国的零部件将让德国汽车再次变得便宜;涌入德国品牌的在华门店的消费者将让公司和投资者获得更多利润;德国公司的工作岗位将更加稳定。
“在疫情期间,无论是在拯救生命、提供医疗保障方面,还是在经济增速方面,中国的表现均远优于西方。”曾任英国伦敦经济与商业政策署署长的中国问题专家罗思义说。
“常”:一切如常却又万象更新
“生活如常”——这是许多人的新年愿望。
“常”字背后是中国人“寻常日子寻常过、万般滋味皆生活”的朴素追求。
“常”,是防控进入新的常态。
商务、探亲、就业、学习、旅游、访友……这几天,各地出入境管理局接待大厅里,咨询办理相关业务的人逐渐增多。
8日起,中国对新冠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
一系列变化因此发生:有序恢复受理审批中国公民因出国旅游、访友申请普通护照;医疗机构不再以患者核酸阴性或者阳性进行分诊;取消入境后全员核酸检测和集中隔离;进口冷链食品不再抽样检测……
国家疾控局传防司司长雷正龙指出,常态化情况下,一般不需要采取紧急防控措施。
没有三年鏖战,哪来今日“正常”?
中国优化调整疫情防控,不是“躺平”、放任不管,也绝非所谓的“全面放开”。中国不断完善常态化疫情防控举措,该管住的管住,该放开的放开。
“常”,是百姓生活重回正轨。
在国家的保护下,不少人在疫情出现三年后才第一次和病毒直接“交手”。居家养病、“躲病”几周后,越来越多的人走出家门。
以北京为代表的中国城市正在恢复生机。在大都市,戴着口罩的上班族挤满了地铁列车;曾搁浅的旅行计划重新提上日程;春运幕启,这个国家正迎来一场“世界最大规模人口迁徙”,“流动的中国”又回来了。
这是2023年1月1日拍摄的广州天河路商圈夜景(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刘大伟 摄
“常”,并非终点,而是新的起点。
变化悄然而至:更多的人选择互联网问诊;日益勃兴的“云商机”助力经济。
若非一场世纪疫情,王奇慧的研究可能鲜为人知。这名38岁的病毒学专家没想到自己会出现在北京冬奥会开幕式英雄劳动者巨幅影像中。
同微观世界中不计其数的病毒打交道——王奇慧从事的乍看不起眼的基础性研究工作,正是中国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补齐短板的关键努力。
如今,中国已建成全球最大的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系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平均报告时间缩短到4小时以内,具备在72小时内检测300多种病原体的能力。
“与病毒赛跑,永远谈不上大功告成。”王奇慧说。
一切如常,并非因病毒已消亡,而是国家医疗救治能力更强了,基层治理水平更高了,社会宽容度更大了。中国人面对疫情更加笃定、自信。
抗、防、统、优、常——五字背后是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中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是举国同心、团结奋斗的磅礴伟力,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的基因品格,也是全人类命运与共的中国担当。(记者:李志晖、桂涛、李云路、王聪、李来房、娄琛、方栋、周舟、马欣然、赵晨捷)
元宇宙:概念、挑战与治理******
【光明青年论坛】
编者按
在2022年举办的第五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和世界互联网大会上,“元宇宙”的发展与应用都是人们关注的热点。从提出、探索到逐步走向应用,元宇宙与人们的生活越来越近,一步步将虚拟与现实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并将会在未来更加深刻地影响每一个人。如何认识元宇宙?元宇宙会给人类社会带来哪些机遇和挑战?应该对元宇宙采取怎样的治理方式?本版特约请四位青年学者,围绕上述话题进行讨论。
与谈人
赵精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贺超城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讲师
张梁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讲师
李珍 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主持人
光明日报记者 底亚星 冀文亚
元宇宙代表了未来互联网发展的一种新形态
主持人:当前,元宇宙既是社交网络上的一个“热词”,也是技术领域的一个“热点”。我们应该如何把握和理解元宇宙的概念、特性与实质?
赵精武:现阶段,学术界与产业界尚未对元宇宙的概念形成共识,原因在于元宇宙技术本身尚处于初期探索阶段,其演进方向、应用场景、技术特征等要素尚在发展。当前对元宇宙概念的界定大多侧重于对元宇宙组成要素或技术特征的探讨。
总体来看,有关元宇宙概念的界定模式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物质世界数字化,即在互联网实现人类视觉、听觉数字化的基础上,元宇宙实现了触觉、味觉等各种感官体验的高度仿真;二是“平行世界”,即元宇宙描述了人类能够在虚拟空间进行与现实世界相同的活动;三是元宇宙是整合多种新技术而产生的新型虚实相融的互联网应用和社会形态,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在经济系统、社交系统和身份系统层面相互交叉融合。
可以确定的是,元宇宙代表了未来互联网发展的一种新形态。一方面,元宇宙是一种全新的网络平台,集合了社交、公共服务、智能制造、医疗健康、教育等多种功能,实现了企业平台与公共平台的互联互通;另一方面,元宇宙也是一种信息技术的“统合体”,是以区块链、人工智能、VR/AR技术、数字孪生等技术为底层架构的综合技术形态。
张梁:我们可以通过对汉字“元”的解读,窥探元宇宙的特质。
一方面,“元”有本质、根本的意思。元宇宙在某种程度上使得人类的感知摆脱了对客观物质世界的依赖,突破了虚实的界限。在元宇宙中,人们身体的主体地位被削弱,使得我们对于感知的认识更为抽象化、本质化。
另一方面,“元”有向度、维度的含义。多维数据是元宇宙的关键要件。互联网的诞生开启了现实世界数字化的进程,用户的数据通过各种智能设备记录下来,再通过大数据技术形成用户在数字世界中的“立体画像”,但这些“立体画像”仍然是一维的,因为它们的来源是用户本身;而元宇宙中,人与物、人与环境的数据相结合,形成多维数据,这使得元宇宙能够反过来为现实生活中的诸多问题提供更有效的解决方案。
李珍:关于元宇宙的概念界定,必须澄清元宇宙与现实世界之间的关系。从词源上讲,元宇宙(Metaverse)的词根“meta”在古希腊语中有两个基本涵义:“之后”和“超越”。元宇宙既是现实世界“之后”的宇宙,又是“超越”现实之上的宇宙,现实世界与元宇宙之间是历史与未来、现实与愿景的关系。从这个角度来看,类似于元宇宙的构想在人类思想史上并不罕见,如柏拉图的《理想国》、奥古斯丁的《上帝之城》、康帕内拉的《太阳城》、培根的《新大西岛》。然而,元宇宙与以往构想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是一种“虚拟现实”。所谓虚拟现实,不是指虚无缥缈的现实,而是指现实是被某种称为“虚拟”的手段构造出来的,即现实在表面上看是“虚拟”的,但实质上却是真实存在的。
贺超城:元宇宙的概念其来有自。美国数学家弗诺·文奇在1981年出版的“赛博朋克流派”开山之作《真名实姓》中构建了一个通过脑机接口进入沉浸式感官体验的虚拟世界;美国作家威廉·吉布森在1984年出版的《神经漫游者》中提出了“赛博空间”概念;1991年,赛博空间又催生出“镜像世界”的技术理念:现实世界的每个场景都可以用技术手段映射到人工编制的计算机程序中,且用户可以通过终端设备与其交互。自2021年美国游戏公司Roblox携元宇宙概念上市之后,元宇宙受到了广泛关注与解读。我理解,元宇宙是基于数字技术而构建的一种用户以数字化身份在信息世界、物理世界、人类世界交叉融通下参与交互的社会形态,是人类对未来数字文明高阶形态的想象与建构。
元宇宙带来多层次、多领域的机遇与挑战
主持人:科学技术对经济社会发展有着巨大的、深刻的、全面的影响,但任何技术的发展总是呈现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基本特征。元宇宙会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哪些机遇和挑战?
张梁:从经济社会发展历程来看,交互方式、交互效率的革命是推动新业态出现的重要力量。在信息革命以前,接触式交互是最常见的交互方式;信息革命后,非接触式交互的效率大大提升,例如,互联网购物的出现和爆炸式发展,就得益于非接触式交互方式的成熟和其效率的提升。在元宇宙中,人们能够实现全身心沉浸式交互,用户以数字身份进行交互的同时,能够体验与真实世界相似的感受。这种交互方式、交互效率的变革可能会给目前技术条件下仍旧依赖接触式交互的产业带来巨大影响。同时,这种变革也蕴藏潜在风险与挑战。例如,逼近真实的交互体验,使得具有技术本质的元宇宙变得不再是人类个体与社群互动的工具,而有可能成为个体的延伸,变成越来越具有生命特征的“幻肢”,一个愈发独立的实体,这将给法律如何定义“人”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
李珍:从社会关系来看,元宇宙社会可能存在两种不同的发展前景。元宇宙先驱托尼·帕里西提出了元宇宙的基本建立规则:元宇宙是无人可以控制的、开放自由的,并且适合所有人的最为广泛的社会空间。这种规则,可能会赋予所有人“自由与平等”的社会关系,这无疑是一种前景乐观的未来网络社会“乌托邦”——人们可以在虚拟世界中摒弃现实世界的很多“包袱”,开始新的社会生活。但由于虚拟世界的数字化本质,所有的社会行为都会有数据记录,这些留痕数据可能会被人盗取,而达到对社会成员的操控和利用,这反而催生了一种新型的社会不平等,导致悲观前景。
从个体层面来看,元宇宙能够带来不同于以往数字技术的超强沉浸感体验,人们足不出户便能在虚拟世界中体验社交、购物、工作、学习、旅游等大多数生活方式,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带来身心愉悦。但久而久之,它极易造成人们对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界限的混淆。这里涉及三个哲学问题。一是知识问题:我们能否知道究竟是在虚拟世界还是现实世界?就像庄周梦蝶,如果梦境足够真实,庄子怎么知道自己是不是在做梦呢?二是实在问题:虚拟世界是真实的还是虚幻的?三是价值问题:你能在虚拟世界中过得好吗?如此,人们会陷入对世界和自身的认知疑难,认知疑难可能引发心理疾病风险、人格解体风险和成瘾性风险;若进一步发展,认知疑难还会对个体的道德判断能力产生负面影响。
赵精武:从数字经济发展来看,尽管我们尚无法准确预见元宇宙未来的技术形态和技术架构,但可以确定的是,元宇宙概念的提出意味着数字经济正朝向更高效率的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方向发展。例如,在具体应用层面,元宇宙在未来或许能够改变传统业态模式,延长既有的产业链经济价值,提升用户服务体验;在智能制造领域,元宇宙能够改变“生产—物流—销售—用户售后”的供应链形态,实现更高水平的定制化服务;在社会信用系统层面,元宇宙技术能够构建起一整套线上线下一体化的社会信用体系,借由区块链等底层技术优势,实现社会信用数据的可追溯和不可篡改,各地各部门信用数据也将相互联通,组成国家层面的社会信用大数据;等等。当然,任何技术的发展总是呈现两面性特征,元宇宙技术也不例外。在数字经济领域,元宇宙可能带来的挑战至少表现为:新一轮的数据安全和隐私泄露问题;现有的信息基础设施或将无法支撑全球或全国规模的元宇宙空间运作;某些互联网巨头为谋取竞争优势而各自打造相对封闭的技术生态,进而导致技术发展滞缓;等等。
贺超城:通过上述讨论,不难发现,元宇宙在给人类社会带来诸多利好与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不少挑战,这集中体现为市场性风险、社会性风险、个体性风险和技术性风险。关于市场性风险,元宇宙在一定程度上为巨额资本进行资本操纵和巨头公司进行行业垄断提供了隐蔽空间;元宇宙中虚拟货币与现实世界的经济体系之间的联动,可能导致元宇宙中虚拟世界的经济波动溢出到现实世界。关于社会性风险,元宇宙中,自然人和虚拟数字人构成的群体可能由于群体无意识引起群体非理性;法律的滞后性可能使得元宇宙面临伦理冲击和挑战。关于个体性风险,元宇宙因其人机交互、沉浸体验而具备天然的“成瘾性”,过度沉迷虚拟世界可能会加剧社交恐惧;元宇宙中产生和存储大量数据,隐私泄露风险增大;元宇宙中的丰富数字内容,可能造成知识产权风险。关于技术性风险,元宇宙中规模庞大、高复杂度、及时迅捷的渲染、仿真和交互带来的高性能算力要求是技术性风险的隐患。
赵精武:这里还必须指出,上述机遇和挑战,大多还处于假想阶段。囿于元宇宙技术自身的不成熟,客观上我们还很难精准定位和描述元宇宙技术能够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因此,我们需要冷静看待元宇宙概念的提出和发展,既对元宇宙技术未来成熟的可能性抱有期待,也不应过分夸大元宇宙潜在的技术优势,而应当在对机遇与挑战的统筹考虑中,未雨绸缪探索平衡安全与发展的有效治理策略。
从制度、技术、价值等维度探索元宇宙治理之道
主持人:从历史发展进程看,人类生活的数字化、网络化是大势所趋,元宇宙的出现正是回应了这样的发展趋势。面对这一发展趋势,如何更好地对元宇宙进行治理?
张梁:目前,芯片、网络通信、虚拟现实等诸多细分领域的底层技术还不能完全支撑现阶段对元宇宙未来全景的构想,元宇宙的发展还处在初期,具有不确定性。因此,对于元宇宙的治理,应整体保持包容、审慎的态度,对于已经出现的具体风险则应当适时处置。
一方面,对于现阶段来说,促进发展是主题,对元宇宙的治理应主要是规范和引导。在政策上,需要给予相关领域前沿企业、机构较为充分的发展空间,激发元宇宙相关领域创新驱动力,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引导技术、资本、人力等要素合理有序进入。
另一方面,对于因元宇宙热潮产生的乱象,需要及时介入治理。例如,元宇宙的出现为NFT(非同质代币)、虚拟货币等新型数字财产提供了更广泛的投资交易空间,但也为新形式的洗钱、非法集资、诈骗、传销等违法犯罪活动提供了通道,并出现了一些资本乱象。现阶段,元宇宙中“炒房”“炒币”现象层出不穷,资本市场中围绕元宇宙热炒概念,资金没有进入实体经济助力相关科技创新产业的发展,反而使得元宇宙相关技术、服务愈发资本化。对此需要保持警惕。在发挥资本促进元宇宙产业发展积极作用的同时,应防止其无序扩张,限制其消极作用,让元宇宙产业发展能够给人民生活带来真正实惠。但从本质上来说,前面谈到的这些因元宇宙热潮产生的问题属于“新瓶旧酒”,它们并不是元宇宙自身特质带来的新风险,而是商品市场、资本市场固有风险在元宇宙上的具体展现,现有制度能够较好应对。
赵精武:从来都不存在绝对安全的信息技术,对新兴技术配置相应的治理措施是必要的。而如何配置治理措施,首先应当审视这些新兴技术对现有法律制度和治理体系提出何种新的挑战。在主体层面,自然人在元宇宙中有自己对应的“虚拟人”身份,需要遵守不同于现实世界的制度规则;同时,产业界所描述的“虚拟人”的真实性,在目前看来主要还是感官层面的真实性,“现实人”与“虚拟人”在法律主体资格层面上的差异还不明显。在风险层面,从产业界所设想的元宇宙应用场景来看,元宇宙安全风险治理需求集中于数据安全、服务提供者的法定义务、虚拟财产交易制度、个人信息保护制度等领域,其安全风险表现形式可能与主流技术导致的风险事件有所差异;同时,元宇宙安全风险的损害结果和侵害的民事权益,与主流技术导致的风险事件基本相同,元宇宙中用户行为所导致的法律责任仍可追溯至特定法律主体,“主体—客体—内容”的法律关系结构尚未发生实质变更。但也应认识到,伴随元宇宙技术的发展与迭代,当技术能够真正抹除虚拟人与现实人的身份关联时,就必然会对现有法律制度提出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元宇宙的治理应当遵循过程风险预防的基本思路,即根据技术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及其相应社会风险,优先在法律解释层面补足有关元宇宙治理规则的不足;当现有治理体系无法回应特定发展阶段的元宇宙技术风险时,就有必要专门在立法层面创设全新的规则予以调整。
贺超城:从技术角度来看,当前的技术治理是“防御型向善”,即想办法防止技术做坏事;未来则需要“创造型向善”,即在科技研发阶段,就朝着人性之善、社会之善的方向寻找发展“需求”。元宇宙作为崭新且前沿的方向,科技向善有必要也有条件成为其运行的最大公约数:一方面,更充分地连接到社会的每一个人;另一方面,提供更具人文关怀的产品服务。
主持人:对于元宇宙的治理,除了制度建构、技术规制之外,如何从价值和伦理的维度开展?
李珍:首先,树立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道德原则。元宇宙技术的基本特征是去中心化的连接方式,但不能把去中心化看成是对个体中心化的确证。因此,在对元宇宙的治理中,要把“共同善”作为最基本的道德原则,即发展一种把社会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上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道德原则。
其次,回归现实的第一本位,破解价值认知疑难。元宇宙高强度的沉浸式体验深刻影响个体认知的能力,使人们在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的交替体验中面临认知疑难。只有让个体回归现实,与真实的人、自然和社会互动,将虚拟世界视为现实世界的延伸,才能真正解决虚拟现实沉浸性带来的风险。
最后,促进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元宇宙中信息广泛传播,不同国家、地区、人群间的信息鸿沟不断缩小,文化背景的差异逐渐显现。不同文化对隐私、自由、公正等价值分配权重存在差异,这种差异会造成信任障碍。这就要求每一个参与对话的个体和组织都要对其他文化保持开放态度,不同文化背景的研究者之间以交流合作的形式,确保新技术的开发具有全域性意义,保证相关利益涉及方都参与治理,寻求价值权重协调路径,构建出基于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对话模式。
主持人:通过各位专家的讨论,我们对元宇宙的本质特征、未来发展以及治理策略有了更多了解。推进元宇宙有序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不应缺席。保持元宇宙发展正确的价值导向,形成科技与人文的良性互动,使其实实在在造福于人类,这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在元宇宙发展中的使命担当。
■专家点评
武汉大学二级教授、信息管理学院副院长吴江:元宇宙的确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件大事,现在的火热也是全方位的。四位青年学者给予了元宇宙充分的想象空间,并对元宇宙给人类带来的挑战、机遇以及如何治理进行了非常有价值的讨论,引导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元宇宙进行深入思考。
首先,元宇宙是人类叙事方式。元宇宙将成为人类历史上一种全新的叙事方式,叙事的逻辑将从真实世界跃迁到虚拟世界,将创造一个虚实融合的全新故事。元宇宙的叙事方式既能够促进人类物质上的再一次发展,也能满足人类在精神上的需求。
其次,元宇宙是数实融合空间。30多年前,钱学森院士在致汪成为的手稿中,就已提到与元宇宙紧密相关的虚拟现实,并将它翻译为具有浓厚中国味的词——“灵境”。他认为有了灵境,人的创造能力将会大大提高,从而形成大成智慧。元宇宙区别于传统环境最显著的特征就是现实和虚拟时空的融合,成为一种数实融合空间,元宇宙不仅仅呈现数字世界,而且更强调数字和现实的融合,除了现实中的空间会融合到数字空间,数字空间中的时间将不再完全对应现实空间中的时间,将变得更加多样和多维。
最后,元宇宙不是指单一的数字技术,它是集人类各种数字技术之大成者。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形成元宇宙的生产力闭环;依靠数据价值化使得数据作为数字文明创造的主要生产要素,驱动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通过治理数字化不断去改造生产关系,推动生产力创造一个有效而健康的元宇宙环境。元宇宙逐渐成为数字社会的进阶形态,成为推进人类文明迈向更高级文明的重要推动力。
未来已来,让我们沿着青年学者们的思考,讲好元宇宙故事,构建好元宇宙空间,一起通过元宇宙创造美好的数字文明。
西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教授林少伟:四位青年学者立足各自学科,从多个方面对元宇宙阐发了见解,特别是揭示了元宇宙这种新的社会形式的巨大潜力与潜在风险,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议题。元宇宙将革新人类的生活方式,为人类带来全新的生活体验,但同时也必然引发一系列社会治理与法律规制问题。如何引导元宇宙与现实社会的协调并行,是当下需要探讨并回应的重要问题。
防范元宇宙可能带来的风险,首先要看到其背后存在的三大治理难题:第一,元宇宙强调理性人的自主选择,对规制具有某种天然性排斥。第二,以算法和数据为驱动的元宇宙平台可能会凭借海量的用户数据而成为庞大的数据中心,进而对具有统一趋向性的技术发展和规范治理造成一定冲击。第三,元宇宙下的去中心化削弱了对中心化机构的信赖,以致传统中心化治理难以融入元宇宙系统。
为应对元宇宙对社会经济带来的挑战,应在规制逻辑上有所转变。第一,由被动消极型的治理向主动积极型的治理转变。元宇宙的不断更新,要求采取及时性和回应性的积极立法观,以便对元宇宙作出动态适应和有效引导。第二,由一刀切式的规制模式向差别化规制模式转变。可根据风险高低对数据信息进行类型化规制,如对国家安全和社会安全等高风险数据的处理予以严监管,涉及个人信息和公共事务等低风险数据给予宽监管。第三,由权力—技术的双向式向权力—技术—伦理融合式转变。面对数据垄断行为、数字资产盗取、数据篡改等问题,可融合权力(强制性与社会性)、技术(行业标准或加密标准等)、伦理(人类伦理效仿等)三要素,驱使元宇宙通往正义之路。第四,由形式正义覆盖模式向实质正义穿透模式转变。通过自动化决策减少潜在的歧视意图,矫正算法中隐藏的歧视与不公等。
《光明日报》( 2023年01月06日 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