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大学:用好非遗传统文化宝藏【非遗进高校 探索美育新模式】******
“老师,我们又拿金奖啦!‘互联网+’大赛的!”
“老师,我被博物馆录取啦!千人取一个!”……
青岛大学美术学院侍锦教授经常为学生们一个个喜讯开心不已。
“这要感谢非遗传统文化宝库的赋能!”侍锦对记者说。
经过多年非遗进高校的实践,侍锦非遗团队构建了五位一体的非遗美育实践教学模式——博物馆实物教学+调研场景教学+互动体验教学+创新实践教学+项目大赛教学,美育育人的同时,在非遗推广、成果转化、服务社会等方面作出了积极探索。
教室就是博物馆
侍锦是一个资深的民间工艺品收藏家。从一个古朴的鱼盘开始,至今他已有了近万件藏品,这是他实物教学的宝库。
“这只墨盒的精巧,这匹鲁锦的纹样,只有摸到实物,才能切实感受它们的美。”侍锦对记者说,尝到了非遗实物教学的甜头,他在这条路上坚持了30多年,带领团队创出了非遗“沉浸式实物”教学模式。
2019年年底,青岛大学在浮山校区图书馆寸土寸金的四楼辟出1000多平方米,建立了教学型的民间工艺美学馆,开国内高校之先河。侍锦和团队花费30多年心血淘来的万件民间工艺品安放在此,向全校开放。
大到千工床、织布机,小到泥老虎、银首饰,气韵饱满的鱼盘、精妙绝伦的柜奁、图腾绚丽的织物,或厚重或轻灵,或热烈或朴拙,美学馆万件藏品,让穿越时空的美扑面而来……
每个学子都可以推门而入,领略先人的审美智慧、匠人精神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触摸中华传统文化的根系脉络。
这里不仅是一个博物馆,更是学校综合素质教育和美育教育基地。
这里是青岛大学的《民间美术》《传统纹样》等专业课的教室:立体“沉浸式”的教学空间,润物无声,触手可及的非遗之美,让中国特色融入学生的血脉;
这里是全校通识课《中国传统手工艺鉴赏与实践》的课堂:扎染、活字印刷、布老虎、甲马印画……同学们在实践中深刻感受非遗魅力,提高审美认知;
这里是面向校内外的非遗传播大讲堂:剪纸、花鸟字、刺绣、印染、衍纸、焗艺、木版年画和拓印等非遗传承人被请进来做老师,让学生直面民间高手;
这里是非遗美育教学的研究中心:田野考察拍摄的图片、搜集的资料、收集的民艺实物、研究数据等构建了系统的课程体系。近年来,获批非遗相关课题立项20余项。
非遗滋养,专业课受益
近几年,团队所任教专业连续4年有学生考取清华美院研究生。“录取的学生,不仅在于绘画功底和表现技巧强,更因为他们有深厚的文化功底。”
非遗的底色,让学生就业优势凸显;陈宇被上海博物馆录取、张玉被滕州市文化馆录取、孙建鹏被青岛市市南文化馆录取……
在非遗团队老师的指导下,近几年学生们捧回200多项各类大奖。
团队成员彭卫丽副教授的研究生荆兰淇,作为《匠染织梦——齐鲁纺织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的践行者》项目负责人,刚刚抱回第八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省赛金奖、国赛铜奖。
“老师的悉心指导和非遗元素的优势让我们底气十足。非遗让我受益良多,下一步我会围绕非遗展开自己的毕业研究。”荆兰淇对记者说。
高校,担起非遗薪火相传的使命
“这些年,我带了50多个研究生,有30多个在学校工作,他们继续在学校传播非遗文化,成为非遗传播的‘点灯人’。”侍锦满面春风。
团队的顶梁柱彭卫丽,是侍锦2002届的研究生,在教学、科研成绩斐然的同时,指导学生拿回100多个大赛奖项。
“读研究生期间,我接触到非遗,被其无穷的魅力吸引,确立了自己教学与科研的方向。”彭卫丽对记者说,“在非遗文化的滋养下,学生们的品质、技能、创新意识都得到提升,我由衷地高兴。我要把优秀传统文化的接力棒不断地往下传。”
很多同学成为非遗发烧友,加入非遗推广的队伍;毕业的学生经常来电话通报自己发现的民间工艺宝贝……
依托博物馆,青岛大学担起了非遗美育传播的社会责任。近年来,举办非遗展览20场次,非遗讲座45场次,公益实践体验100余场次……
2020年团队受青岛市文旅局委托,全面普查市级以上207项非遗项目,开展“青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手绘图典”项目的普查、调研、书籍设计等工作。
2022年,青岛大学民间工艺美学馆获批山东省非遗研究基地,侍锦获“2020山东非遗年度人物”殊荣。
非遗,高校美育育人的宝藏
“每一件值得留存的非遗工艺品里,都蕴含着制作人的生活态度、工匠精神。所以,非遗是美育也是德育。”侍锦深有感触。
借助非遗蕴含的深厚文化内涵,引导学生民族自信、家国精神、正确的价值观,这是非遗团队“崇德尚美”的育人理念。
第一节课,同学们要介绍自己家乡的非遗元素;放假时,调研家乡非遗文化。随着课程的深入,越了解越热爱,同学们的文化自信、家国情怀慢慢地培养起来。
在西柏坡、沂蒙山等地方调研,让学生接受红色文化熏陶;田野考察采访时,民间工艺传承者的自身经历会给学生上一堂最生动的思政课……
侍锦讲授的《民间美术》早已是省级一流课程,课程蕴含的非遗思政内容,提升了课程的含金量。
美术学院2017级吴茂林同学的故事,让人看到了非遗美育育人的能量。
一入大学,吴茂林便跟随侍锦参与创办云贵印染工作室。连续保持全系双第一成绩的同时,他在百余项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是一个勤奋的非遗推广志愿者。
身为“全国百名大学生就业创业人物”,他搭建了“非遗+”创新创业团队,公司开得红红火火。毕业后,他却选择去新疆做一名武警。
电话中他对记者说:“在走访调研中,沂蒙精神深深震撼了我,更加坚定了我的参军梦。未来,我将用在非遗团队领悟到的努力和严谨去实现更多的价值。”
让非遗活起来,服务社会
美学馆设立文创工作室,致力于教育研学、文创设计、助力三农,形成“教、研、产、创”一体化实践平台,为非遗的传承和创新发展、成果转化开创了新路径。
“你看,就是在馆藏的这款木质食盒的基础上,学生受到启发,为企业开发了一款点心包装盒,获得了大奖。”团队成员田鑫老师介绍说,每年学生的非遗元素毕业设计作品,很多都会受到相关厂家的青睐,直接买走。
2021年,美学馆参与组织协办青岛市首届非遗+文创设计大赛,并推出“青岛非遗礼”“青岛有礼”“英气楼糕点”“植秀堂驻颜面膜”等非遗相关文创产品,推动了地方非遗文化发展。
近几年来,非遗团队联合企业、政府等诸多社会力量,组织策划了非遗进乡村、进文旅小镇,打造非遗工作坊、乡村记忆馆、美丽乡村示范基地等十几处,在非遗促进就业增收、助力乡村振兴方面持续发挥作用。
青岛大学美院校友、企业家孙亮,积极参与非遗助力乡村振兴,他请来侍锦团队做指导,建设运营“源乡·和溪廿四节气文创村”,为村民和返乡大学生提供创新创业平台。
2022年,侍锦带领彭卫丽等团队成员所做的实践成果《教育引领、文化赋能——“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的新范式》,获得两年一届的第五届山东省文化创新奖。
山东省政府颁发的这块铜牌挂在美学馆入口,熠熠生辉。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邢婷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2中国宋庆龄基金会“文化小大使”活动获奖建议名单公示公告******
各学校、各院团、各校外教育机构、同学们:
由中国宋庆龄基金会主办,文化和旅游部国际交流与合作局支持,海外中国文化中心、中国宋庆龄青少年科技文化交流中心承办的2022中国宋庆龄基金会“文化小大使”活动已于近期举办终评会,专家评审委员会严格按照评审标准进行了评选。现将各奖项获奖建议名单公示如下:
“文化小大使”称号获得者建议名单
封烨惠Feng Ye Hui(阿联酋)
Habib Mohamed Kutb Ibrahim哈比柏·穆罕默德·伊布拉辛
(埃及)
Katherine Hartwig 星月(澳大利亚)
Qi Ali齐阿理(巴基斯坦)
Samuilik Varvara萨米丽克·瓦尔瓦拉(白俄罗斯)
Karolin Kanledjian 佳琳(保加利亚)
Adjalla Owen 阿加拉·欧文(贝宁)
Navez Emma 拿威·艾玛(比利时)
Пиманова Мария Сергеевна 皮玛诺娃·玛丽亚·谢尔盖耶夫娜(俄罗斯)
Navez Gabriel 拿威·加佰利(法国)
Fu Yuk Wing 傅钰颍(菲律宾)
Lin Chu 林楚(斐济)
Sarah Aldashti 王钰兮(科威特)
Dalcielo Mattia 唐龙(马耳他)
Kam Zhi Jing 甘芷静(马来西亚)
Marie Laurene Olivia Douce 玛丽·劳伦斯·奥利维亚·杜丝(毛里求斯)
Bubba Austin 布巴·奥斯汀(美国)
Tugsbayar Suvd-Erdene 珍珠(蒙古国)
Eden 岩弄禾(缅甸)
Krishav Pant 景天(尼泊尔)
Raymond David 李佳韩(坦桑尼亚)
Samuel Sun 孙梓航(新西兰)
Molnár Benedek 博骏(匈牙利)
Вита 维塔(亚美尼亚)
Mohsen Lotfollahi Ghaffari 穆森(伊朗)
Evie Wong 黄艺美(英国)
黄紫橙 Huang Zicheng(中国北京)
张梦阳 Zhang Mengyang(中国天津)
赵柏阳 Zhao Baiyang(中国广州)
王露晗 Wang Luhan(中国北京)
“优秀奖”获奖者建议名单
Alvina Lin 林榆惠(澳大利亚)
Jiang Taotao 江涛(澳大利亚)
Jana Ahmed El-Sayed Ismail 贾娜·艾哈迈德·伊斯玛仪
(埃及)
Azan Ali 王赞(巴基斯坦)
Abraham Alexis Orozco Paz 张庆鹏(秘鲁)
Krasovskaya Kira 科拉索夫斯卡娅·基拉(白俄罗斯)
Kursakova Varvara 库尔萨科娃·瓦尔瓦拉(白俄罗斯)
Afina Kulik 阿菲娜·库里克(俄罗斯)
Aveline Shi 施欣宜(菲律宾)
Yeeun Jung 郑艺恩(韩国)
Chong Khe Yun 张可韵(马来西亚)
Bayasgalan Enkhjin 恩和金(蒙古国)
Batabaatar Mandirvaa 曼迪日娃(蒙古国)
Thuy Shun Lei Tun 杨珮瑄(缅甸)
Die Die Ta 芬芬(缅甸)
Ye Min Aung 杨有章(缅甸)
Yang Yiyun 阳一韵(摩洛哥)
Maja Djordjević 玛雅·德约德耶维奇(塞尔维亚)
Zihan Zhang (Nicole) 张子涵(希腊)
Aw Ren Yu 胡人予(新加坡)
Shanwen Tan 陈善文(新西兰)
Muneera 茉莉(也门)
Nguyen Thanh Mai 阮青梅(越南)
蒲芊颖 Pu Qianying(中国北京)
陈勃充 Chen Bochong(中国北京)
宋沅芮 Song Yuanrui(中国青岛)
李 程 Li Cheng(中国广州)
赵梓涵 Zhao Zihan(中国北京)
白佳鹭 Bai Jialu(中国成都)
魏 宇 Wei Yu(中国宁夏)
“人气奖”建议名单
Janet Balareva 陈梦兰(保加利亚)
Ye Min Aung 杨有章(缅甸)
Yang Yiyun 阳一韵(摩洛哥)
Pattaraporn Huang 黄盈盈(泰国)
Amani Gabriel Kessi 胡天赐(坦桑尼亚)
Zhang Zihan (Nicole) 张子涵(希腊)
Wen Xuanlan (Audrey) 温宣岚(新加坡)
白佳鹭 Bai Jialu(中国成都)
雷涵涵 Lei Hanhan(中国北京)
付思雅 Fu Siya(中国北京)
钟何沐希 Zhonghe Muxi(中国北京)
梅宸瑞 Mei Chenrui(中国北京)
赵梓彤 Zhao Zitong(中国北京)
刘雅函 Liu Yahan(中国北京)
孙书萌 Sun Shumeng(中国北京)
库美乔 Ku Meiqiao(中国深圳)
公示时间:即日起至2023年1月18日23:59(北京时间)。
咨询方式:
邮箱:hdzj@sclc2017.org
联系电话:(+86)010-53935571
(+86)13511080846
(+86)13611004161
如有异议,请于公示期间致电或邮件咨询。本活动最终解释权归中国宋庆龄基金会所有。
备注:标注国家以参与者注册所属国为准。
获奖者名单排名不分先后。